一直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留学归国人员传承爱国奉献精神,情系桑梓,矢志报国,接续奋斗,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吉林省实施了科技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全面实施了“一主六双”发展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过程中,将为广大的侨界人才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广大的侨界人才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在“奋斗有我·就在吉林”活动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书写了他们秉持科技报国的理想,立足本职岗位,为科技进步、人民生活的福祉创新创业的感人事迹,也是广大侨界人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和助力家乡发展统一起来的生动缩影。
小木耳,大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他是让农民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是百姓口中的“蘑菇院士”,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2000年,李玉从国外博士毕业后毅然回国,他说:“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就是希望以自己所学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服务”。几十年来,李玉院士始终致力于菌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将创新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了食用菌的工程、科学、技术问题。李玉院士作为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他主持编研出版了《吉林省菌物志、动物志、植物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中国真菌志(香菇—侧耳类真菌)》等多部志书,为我国菌物科学研究和食药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食药用菌新品种创制、优质高效栽培到高值化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入手,系统开展了食药用菌种质创新研究,解决了种源“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成为打造我国食药用菌种业芯片的领航人,抢占了国际食药用菌育种新高地;通过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率先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食药用菌多组学整合数据库,建成了国际食药用菌新种质创制中心。先后主持完成了菌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3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1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为我国菌物科学事业发展和食药用菌产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吉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沿102国道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打造了汪清“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蛟河“中国黑木耳之乡”等全国食药用菌产业名片。在吉林磐石建成我国单体最大的灵芝生产基地,在和龙建成被中国农技协授牌的“桑黄科技小院”,实现了新增产值2.77亿元,走出了一条我省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建立了“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选育的柞水黑木耳品种在脱贫攻坚中得到成功应用,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并在2020年4月20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在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会泽等40余个国家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累计举办科技讲座80余场,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带动贫困户稳固脱贫。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国际化,打造国际食用菌产业新高地。建成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同时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创建了适宜当地食用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推广食用菌品种8个,开创了赞比亚食用菌栽培先河。“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作专题报道,援赞示范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李玉院士以战略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和超前发展的眼光,创建了菌类作物学,并设立了以其为特色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已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多年来,培养了100多名博士、200多名硕士在内的“顶天立地”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为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他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2021年粮食英雄”“全国科普人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21年粮食英雄”“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获称号。
吉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门户网站-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
2010年,秦彦国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归国,现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兼任吉林省骨科重点实验室主任,被誉为抗疫战场上的“智多星”,2020年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得吉林省第十四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7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20年2月7日,在国家卫健委作出支援指示的十几个小时后,秦彦国作为领队,带领吉大二院131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武汉。在飞机上,他迅速把132人分为战斗团队、专家组等7个小组,拉开了“创新”援鄂的序幕。勇挑重任,提升危重症治愈率。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秦彦国团队负责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他们坚持“精细化诊疗”理念,实行重症危重症层级分类,治愈率达97.5%,居吉林省支援重症救治医疗队之首。武汉60天,取得重症救治圆满成功,他所带领的医疗队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授予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创造了重症病人低死亡率和最危重病人ecmo成功撤机全国年龄最大纪录。创新攻坚,抗“疫”一线快速转化。为了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他研发了第一版“新冠肺炎病毒防喷溅隔离防护罩装置”就应用于临床投入实战。随后几次升级改造,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病毒感染几率,增强了医护人员救治的信心和斗志。该设备在病患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秦彦国也兑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创建“云查房系统”,研发“3d打印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透明防护罩装置”、联合校内仿生专家成功制备集防雾、抗霜、抗菌性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涂层防新冠护目镜”。迅速响应,周密部署家乡抗疫保卫战。今年3月吉林省爆发疫情,秦彦国深入重点区域,制定完善应对措施,开展“净土”行动,始终确保疫情期间门诊、急诊保持开放,累计接诊89082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秦彦国始终坚持科学态度,秉持科学精神,用科技创新推进医学发展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创新创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临床诊疗。归国以后,他将国外的先进手术方式,先进的手术技术引入国内,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双侧super 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吉林省内首例手术导航引导下的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并结合3d打印技术,完成国际首例3d打印人工假体置换。为众多髋膝关节患者带来福音,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孜孜不倦,致力智慧健康转化。近年来,秦彦国主要围绕5g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公共卫生体系、智慧医院-医联体建设和复杂疾病多学科远程联合诊疗中的应用与临床转化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与转化;实现国内首例“5g 3d打印”助力专家指导基层医院完成精准手术;成功搭建吉林省首个“5g ”远程重症医疗智慧平台,获批国家卫健委及工信部双部委重点建设项目。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5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累计承担省部级项目12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秦彦国教授基于20余年临床和教学实践,创新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tdch理念,通过“新医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培养具备交叉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和跨学科健康研究人才。与时俱进,以新思维引领学生。他将传统《外科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脉络的横向模式,增加了以不同器官系统共同发病机制为串联的纵向模式,形成了全新的“立体化”外科教学新模式,荣获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批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交叉融合,以新路径提升教研。秦彦国教授基于tdch理念,借助“新医科”建设,尝试提出临床 基础 多学科交叉的贯穿式教学模式,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他始终坚信身教胜于言教,履职尽责,做学生的引路人;他坚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做患者的贴心人,是一名“硬核”的白衣战士。
白衣学者 故园情深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兼高血压科主任成宪武
延边大学国家级“高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层次”“延边金达莱学者”和“图们江学者”成宪武,是一位情系故乡和母校的卓越学者。几十年来,在养育他的故乡和母校中成长成才,最终根植故园,反哺家乡,走过了一条精彩辉煌的道路。
寒门之子 风雨求学路
1966年,成宪武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金光村一户贫困的普通家庭中。1984年,考入延边医学院医疗专业,从此开启了他医学学习和研究的漫长生涯。1992年,被延边医学院内科专业录取,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被推荐到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全国被推荐到国外攻读医学类博士的40人中,36人来自部属院校,只有4人来自省属高校,成宪武就是其中之一。
回顾日本求学的经历,成宪武感慨地说道:“我想树立一个优秀的中国人的形象,让外国人敬佩信服。那时候我早出晚归,没有休息日,没有娱乐活动,做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学习和研究。因为我知道,只有学习才能让我更出色,更丰富”。很明显这样勤奋刻苦的意志和品格贯穿了始终,正是这份勤勉让成宪武一路披荆斩棘、风雨无阻。
躬耕医学 卓越科研路
如今的成宪武在学界享誉盛名:先后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成果奖5项,中国侨界贡献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吉林省政府津贴;在20年间先后荣获日本循环器年会亚太地区青年科研成果一等奖、日本名古屋大学分子细胞循环器研究会成果奖一等奖、日本心脏病财团最优秀成果奖、日本心脏财团—诺华财团优秀成果奖、日本武田药业财团优秀成果奖等国际学会及学术团体科研成果奖12项;荣获inter j cardiol 杂志最佳评审奖等国际心血管领域较高水平的sci期刊杂志最佳评审奖等10余项,并担任国际动脉硬化学会-亚太地区常务理事及美国心脏病协会-动脉硬化/血栓和高血压分会理事等。
2004年,成宪武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组织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在周围血管病、冠心病和心衰发生及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在国际上率先证实了组织蛋白酶k通过notch1激活调节血管再生的新作用机制,开辟了有关“探讨组织蛋白酶k与细胞内信号道路”的研究新方向,所提出的“组织蛋白酶k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nptch1活化调控细胞凋亡/增殖”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同,为当下日益增多的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及治疗靶点,并获批两项国家级专利。
近年来,成宪武先后主持了1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hypertension2022、jcsm2022、circ2019、nat med2015、nat commun2014、jacc2013、ehj2009、circ res2007等心血管领域较高水平sci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指导培养20多位博士及博士后研究者,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奖17项。
如今的成宪武,在世界医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专家学者,他终于实现了第一个愿望:成为一名卓越的白衣学者。而后,他开始着手完成第二个愿望——回报母校和故乡。
白衣学者 深情归乡路
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不管太阳把树木的影子拉得多远,它总是离不开根”,这句诗用来形容归来的成宪武是十分恰切的。
在日本的许多年里,成宪武总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回家做点事”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成宪武曾真挚地表达“我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成于斯。是祖国和家乡培养了我,我对祖国和家乡满含深情、无比热爱,我的成就来源于这里,如今这片土地需要我,我要把我的根扎在这里,用百倍的努力、千倍的奉献回报我的祖国和家乡”。
2018年3月,成宪武踏上祖国的大地,回到了故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到了母校延边大学,在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科担任主任医师,2019年5月,成宪武受聘成为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对于归来后工作的开展,成宪武感觉到责任重大,但是也更加信心满满。他要将其所学,和他研究的成果像种子一样种在延边大学,并且他坚信有学校、医院这样的土壤,有国家政策的浇灌,有优秀科研团队的培育,一定会开花结果。